
西壁駝馬出行壁畫中的胡人牽駝馱絲綢畫面

東壁駝馬出行壁畫
安國相王即李旦,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,也就是后來的唐睿宗。孺人,唐代對皇室宗王之妾的稱謂,官職相當于三品。據考證,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,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龍二年(公元706年)。該墓有兩幅駝馬出行壁畫,左右對稱繪于墓道的東西兩壁上,從中即可一窺神態逼真生動的胡人形象,也可找尋到更多絲綢之路上的“洛陽印記”。
胡人牽駝形象逼真
提起胡人,許多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陸巖夢的詩句:“眼睛深卻湘江水,鼻孔高于華岳山。”描述雖然有些夸張,但深目高鼻的確是西域胡人的顯著特征之一。這一點,可在河南古代壁畫館得到印證:在該館修復完畢的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駝馬出行壁畫中,幾個高鼻梁、絡腮胡的胡人神態逼真、形象生動。
仔細留意,可發現該墓駝馬出行壁畫中的胡人有著共同的面部特征——高而尖的鼻子、濃密的絡腮胡須。這些胡人有的牽駝,有的控馬。該墓墓道東壁駝馬出行壁畫中牽駝的那名胡人(圖中左一人物),頭戴尖尖的卷沿胡式氈帽,身穿翻領窄袖袍服,腳蹬黑色高靿靴,典型的胡人裝扮。緊挨著這名胡人、牽著一匹馬的也是一名胡人(圖中左二人物),但他的穿著完全是漢人的裝束,頭戴幞頭,身穿圓領袍服,牽著一匹五花馬。
這不奇怪。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。唐代的洛陽是國際大都市,與西域有著廣泛的聯系。在壁畫中,我們不僅能看到穿漢服的胡人,而且還能看到穿胡服的漢人。史書記載,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,社會上一度流行漢人穿胡服的風尚,不僅男人穿,連女子也穿。
在畫師高超的畫筆下,該墓駝馬出行壁畫中的人物身高及馬匹、駱駝的尺寸,和真人真物相差無幾,駿馬形態豐滿、體格健壯,駱駝造型生動、四肢有力。
絲路上的“洛陽印記”
眾所周知,唐代綜合國力強盛,而洛陽作為都城之一,吸引著眾多域外人士不遠千里紛至沓來。
那么,來洛陽的胡人都是些什么人呢?該館工作人員介紹,通常情況下,我們所指的胡人主要指居住在現在的中亞地區的粟特人,他們聚集的地區一般都位于絲綢之路的交通通道上,來往洛陽比較方便。關于粟特人,根據資料記載,他們特別善于經商,經常把西域的珠寶、香料、牲畜販運到中國,又把中國的絲綢帶到西方,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承擔者。
回到該墓的壁畫上,前文提到該墓有兩幅駝馬出行壁畫,其中繪于墓道西壁的駝馬出行壁畫中有名牽駝的胡人,其身后的駱駝高大雄健,正昂首挺胸、抬蹄甩尾、闊步前行,駝背上載著的是捆好的絲綢卷和胡瓶。
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的洛陽,曾經出土了大量的胡俑、古代羅馬金幣、波斯銀幣和各種異國風格的文物。而這幅唐代胡人牽駝馱絲綢壁畫,更是生動再現了各國商人來到洛陽、裝載絲綢西行走上絲綢之路的場景,客觀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場景和世俗風情。該館工作人員介紹,這幅壁畫曾多次被借調到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展出,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贊賞。
專家點評(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):胡人、駱駝、絲綢、貿易仿佛是盛唐獨有的氣質,向觀者傳遞著大唐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。胡人來往于中亞、西亞與中原洛陽之間,帶來的不僅僅是商品,更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流。(洛陽日報記者 肖姣姣 通訊員 段躍輝 文/圖)